作为世界读书日的一场特别活动,著名作家余华与著名医生张文宏今天下午在朵云书院·戏剧店相遇了。
两位大咖对谈的话题是关于江南的文学、阅读与日常。一起参加对话的还有评论家潘凯雄和《收获》杂志主编程永新。
对话现场
作家与医生,原本并不交集。但有趣的是,很多年前,在成为作家之前,余华曾与张文宏是同行,当过牙医。余华自称是一个水平很差的医生。
因为在北京开会而匆匆赶到的张文宏,为这场对话带来了欢乐的气氛。一向金句叠出的张文宏自诩是一个“干活的人”,他打趣道:作家有什么用?让我们“干活的人”知道活着的意义。
余华:修改《文城》时哭了
作家余华在八年后再度为读者带来新作《文城》,让喜欢他的读者欢呼雀跃,成为文坛一大盛事。余华在现场宣布,下一部新作读者肯定不需要再等八年。
余华透露,《文城》修改的时候,自己掉了眼泪,“《文城》也是让我自己感动的小说,所以我觉得可以拿出来。”
余华
现场一起参与对话的《收获》杂志主编程永新,是《活着》的第一个读者。
余华透露,当年他完成书稿后,来到华师大宿舍,和程永新住在一个房间里,“逼着他读《活着》,不读完不让他出门。”
《活着》后来在《收获》上以头条发表。余华说,他当时从华师大坐着公交车赶到程永新的家里,关切询问《活着》的编辑进度,当时程永新正在编辑中。余华自告奋勇地说:“我来编怎么样?”得到同意后,余华真的拿起了红笔,进行修改、编辑。
余华不无骄傲地说,“《活着》基本上是我自己编辑的。”
我们这一代作家的使命
余华说,与《活着》《许三观卖血记》不同,新作《文城》是一部传奇小说。
在他看来,传奇小说与写实主义小说,最大的不同是,写实主义 是人物带动故事,传奇小说是故事带动人物。
《文城》出版前,余华曾对出版社说,不能给作家不能寄试读本,这样对方会以为要逼着他说好话,但可以寄给评论家。评论家丁帆读完后,将该书定义为,是一部借壳上市的传奇浪漫小说。
刘凝、程永新、余华、潘凯雄(从左至右)
余华曾经发誓,未来小说中不写暴力和血腥。但是,在《文城》中,这些元素一点没少。对此,余华解释说,自己尽量少写暴力和血腥,但有时候还是忍不住。因为这是剧情需要。
余华说,“我们这一代作家,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想把我们自己的经历,跟时代的关系表现出来,不想把自己变成象牙塔里的作家,不想成为博尔赫斯、伍尔芙、普鲁斯特,我们的偶像是,成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、托尔斯泰、狄更斯、卡夫卡、马尔克斯那样的作家。”
据悉,余华新书《阅读有益身心健康》即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。
张文宏:学医是思考人生的一个重要角度
余华当过牙医,后来去了文化馆,走上写作之路。
从事医生职业的张文宏说,学过医是很重要的,比如鲁迅,不是说每个人都得学医,但学过医可能会成为某一方面的思想家。“学医是思考人生的一个重要角度。”
张文宏
余华和张文宏都在浙江长大,有着相同的江南文化背景,张文宏说,“余华的文字里有关江南的描述实际上完全跳出了江南的范围,放在中国任何地方,都能够收获认同感。这样的书写,思想比地域更重要。余华拥有北方人的基因而生长在南方,这时候体现出来的东西更有力量。”
在他看来,余华的厉害在于,描述出来的东西具有普世性。“进入新时代,一个余华是不够的,一个时代需要和这个时代相匹配的一大批作品,如果没有这样的作品,就说明作家没有像我们这样干活。”
不久前,张文宏为《收获》录了一段广告视频,以此来支持从上世纪80年代一路走来的纯文学杂志。
谈到作家的作用时,张文宏说,作家的存在,就是让我们“干活的人”知道活着的意义。
本文作者:徐颖
本文来源:《周到上海》2021年4月25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