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文学与故乡”系列之四:“我做了一个调查,我教的学生基本都读过两到三本余华老师的作品”(程亚楠)




6月17日上午,嘉兴市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暨“书香海盐 阅享共富”全民阅读启动仪式在海盐县沈荡镇文化艺术中心举行,海盐籍著名作家余华出席活动,并作主旨演讲。之后,“文学与故乡”——余华作品品读会举行,来自浙江师范大学余华研究中心、嘉兴学院、嘉兴南湖学院的高校教师、文学博士以及嘉兴五县两区的作家代表参与活动,畅谈余华作品。品读会活动由海盐县委宣传部、海盐县文联、沈荡镇党委联办,周伟达担任主持人。和平路口公众号陆续推出当天品读会发言精选,与读者诸君交流分享。



作者简介程亚楠,女,1989年生,文学硕士,嘉兴南湖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教师。


各位老师好!我是嘉兴南湖学院的一名老师,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。余华老师的作品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传阅度是很高的,这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接受现象。

2008年,我读大学。入学第一天,我的一个舍友就跑到学校图书馆待了一天,到晚上她拿回一套余华老师的《兄弟》。我们才知道她第一天就去图书馆借余华老师的作品去了,回来还跟我们说,她要好好读一读余华老师的作品。今年上半年,我让学生对当代作家作品进行二次改编并拍摄短视频,很多学生选择的都是余华老师的作品,比如《活着》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《鲜血梅花》《我胆小如鼠》等。我做了一个调查,我教的学生基本都读过2到3本余华老师的作品。也就是说,一代代的大学生对余华老师作品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一直是很高的。

有其他专业的老师跟我交流,为什么余华老师的作品中有较多的死亡书写。我自己之前也被书中的死亡书写震惊,感叹人世的荒凉。但是,我在不断重读的过程中感悟到更多的东西。余华老师在小说中书写了很多平凡的小人物,这些小人物在面对死亡,面对大时代和小家庭的苦难时,始终在主动寻觅或发散着生命的温暖之光。死亡和残酷的书写,反而更凸现了这些表象背后的人与人之间温情与爱的传递。正像余华老师所说的“文学的力量在于,我们远隔千里仍然能互相热爱,我们生离死别后还是互相热爱……”因为爱,这些平凡的生命个体,才能始终保持坚挺的生命状态,坦然面对亲人死亡,主动承担自我命运,最终达至个体的自在与实存。他们以一种生机盎然且持续向上的生命姿态,彰显了个体对生命最本真的尊重。

最后,余华老师的作品不仅有爱与温暖的传递,还有对死亡的诗意书写。《活着》中福贵和二喜将凤霞的身体护送回家中时,一路飘着雪花,凤霞的身体披上了一层雪花。余华老师在这里用雪花为生命摆渡,为死亡举行了最初的葬礼,难道不能说这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吗?这是一种坦然地向死而生,“精神赋予一个民族追求和探索的动力,是内在力量的持久爆发,并显现为该民族的性格标记,从而令他者通过这一标记认识且将其铭记。”这不仅是中国江南人的性格体现,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关照。余华在这里构建了一个民族内在的旺盛活力与坚忍豁达的性格标识。


本文见微信公众号“和平路口”

责任编辑:周伟达

整理上传:孙伟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