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玉谈余华:浙江当代文学如果有高峰,余华肯定是站在高峰上的那个人


高玉谈余华:浙江当代文学如果有高峰,余华肯定是站在高峰上的那个人


文/周伟达


如果要列举2021年春天的文化事件,“作家余华携长篇新作《文城》归来”一定榜上有名。《文城》首印50万册,预售第二天加印10万册,之后又加印了第二个10万册,并稳居各大新书销量榜榜首位置,其影响力惊人。

417日、18日,本报记者赴金华浙江师范大学,寻访余华研究中心和有关余华研究的学者,聆听学界眼中的余华。

 

时间:2021年418

地点:浙江金华

人物:高玉(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,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)


《嘉兴日报》记者周伟达访高玉教授    摄影 孙伟民


从嘉兴南站到金华站,不过一个多小时车程,下车后直奔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。步入学院大厅,“自由自律,修德修文”几个字就在眼前,余华研究中心就在该学院的五楼。

20071020日,余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,系浙师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一个特色研究机构,也是当年国内较早的当代作家个人研究中心。成立之初,余华应邀担任特聘教授。 

十多年来,该中心设立了网站,专门介绍余华创作动态、余华研究动态,系统收集整理了余华研究资料800余种,还定期开展“文学与想象力”“文学与经验”等多场次专题学术会议,在业界颇具影响。

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、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高玉说:“我始终觉得资料收集与整理远比批评和研究更为重要,特别是收集第一手资料,这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职责。所以,多年前,我就计划系统性地做一些资料收集和编写工作,包括余华作品的各种版本收集,各种研究著作和学术论文的收集,还有各种‘选本’的收集。”2017年,他和学生王晓田编著出版了《余华作品版本叙录》。

对于余华研究,高玉一直认为,“首先是做版本,然后做年谱,第三个是编资料,第四是等各方面基础做好以后写本传记。”接下来,他与学生孙伟民博士合作的《余华年谱初编》也将出版。

自余华研究中心成立以来,余华曾多次到浙师大讲学。高玉回忆道:“余老师来,我们首先是小范围的课堂教学,硕士以上,十来个人,向余老师提问,基本上是围绕中短篇小说等文本切入。全校公开的演讲,一般不能通知得太早,他的影响太大了,观众太多,我们容量有限。我们都是提前几天通知,即便这样,现场也是人潮汹涌。”

《文城》出版以后,各种讨论很热,其中有一条是围绕《文城》将拍电视剧。高玉分析,《文城》实际上由三部分构成,第一部分是林祥福到溪镇之前,中间是在溪镇的部分,最后是《文城补》的部分。前后两个部分偏抒情,中间偏武侠、战争,适合拍成电视剧。“但我总觉得余华不应该走文化影视化的道路,人家要做这个项目,就交给人家,建议他自己不参与。因为文学作品影视化,如果搞得不好,会有损作品的文学性。” 

对余华的作品,高玉尤其提到了《十八岁出门远行》,他认为这不仅是余华的成名作,那种叙述方式对当时的中国文坛来说也是石破天惊的,是巨大的转变,没有这篇作品,余华后来不可能走上先锋道路。

当然,要选出余华最有影响力、阅读起来最有快 感的小说,《活着》是毋庸置疑的C位”,高玉也抱此观点,但是他还特别喜欢余华的长篇小说处女作《在细雨中呼喊》,“如果说《十八岁出门远行》是先锋,《活着》是现实主义,那么《在细雨中呼喊》就是介于现实和先锋之间,同样极具可读性。”

无论余华出版什么小说,都能掀起波澜,这在出版界、评论界以及读者群中已是共识。而在高玉看来,“浙江当代文学如果有高峰,余华肯定是站在高峰上的那个人”


本文来源:读嘉•人文2021-05-07


网站编辑:孙伟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