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伟达:“我只要写作,就是回家”——余华回乡记




“我只要写作,就是回家”——余华回乡记


周伟达  2019-12-06

 

余华获聘武原街道乡贤联谊会名誉会长   

 

“海盐是我的故乡,武原是我故乡中的故乡。我只要写作,就是回家。”“离开故乡多年以后才发现,真正的财富其实就在故乡。”2019年11月30日17时08分,作家余华在海盐县武原街道举办的乡贤会上一番发言,似对故乡的深情告白,令听者动容。

 

当天,余华被聘为武原街道首届乡贤联谊会名誉会长,距离他1993年离开家乡、定居北京已有26年了。

 

一个月前,余华收到一封“家书”——来自海盐县武原街道的邀请函,请他参加11月30日的乡贤联谊会——“诚请诸贤归乡,鉴武原之变,叙怀乡之情,商发展之计。”

 

此时,余华已经订好了11月27日飞赴国外对接书籍出版事宜的机票。经过思考,余华很快作出了决定。他向海外的出版方发送了一封邮件,说明缘由,洽谈延期。

 

11月29日15时18分,由北京驶来的G44次列车准点停靠嘉兴高铁南站。

 

余华,回家了。

 

“我的文学白日梦”到底实现了

 

汽车快速行驶在嘉南公路上。

 

余华望向窗外,说道:“这三十年变化太大了。当年,海盐去嘉兴,坐船要三到四个小时,交通极其不方便,这也是我要出去闯荡的原因之一。”

 

1977年,高考落榜,次年3月,18岁的余华进入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,当了一名牙医。但他最喜欢的是写作。

 

1979年,余华进入宁波第二医院口腔科进修,同屋的进修医生得知余华喜欢文学,告诉他:“我从前也是文学爱好者,也做过文学白日梦,你还是不要胡思乱想去喜欢什么文学了,我的昨天就是你的今天。”余华对那位“过来人”说:“我的明天不是你的今天。”

 

车入海盐县境。余华回忆起1980年代初,他将大部分业余时间泡在了武原镇虹桥新村26号那栋临河小屋里,潜心阅读与写作。


1983年,余华的小说处女作《第一宿舍》发表在《西湖》杂志。

 

很快,他收到了《北京文学》编委周雁如女士打来的改稿电话,次年他的短篇小说《星星》发表在了《北京文学》,并获得了“1984年《北京文学》优秀作品奖”。

 

1984年8月,余华因写作才华被正式调入海盐县文化馆。

 

1986年冬天,余华创作短篇小说《十八岁出门远行》。评论家李陀告诉他:“你已经走到中国当代文学的最前列了。”

 

与此同时,余华开启了属于自己的“远行之路”。1988年,他入读由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办的创作研究生班,与莫言等作家成为同学。

 

1989年底,余华调入嘉兴市文联,担任《烟雨楼》杂志编辑。

 

1992年,余华发表长篇小说《活着》。次年,33岁的余华离开嘉兴,定居北京,专业从事文学创作。

 

《在细雨中呼喊》签书  朱林燕摄影


11月29日16时18分,余华入住海盐宾馆。十分钟后,他出现在宾馆大厅,给会务组准备的一批《在细雨中呼喊》签名。

 

一年多前,余华在央视《朗读者》节目中亮相:“大家好,我是余华。今天我要朗读的是我的小说《在细雨中呼喊》的选段,谨以此篇献给我记忆中的故乡——海盐南门。”那一夜,余华成了海盐全城最热的话题。


1991年发表的《在细雨中呼喊》是余华的长篇小说处女作,写到了南门、沈荡、北荡等诸多海盐地名,被认为是“最能代表海盐这座城市气质的小说”。


“在细雨中呼喊——武原乡贤回家”


11月30日14时,细雨飘拂,两辆大巴车驶向海盐县武原街道金星景区和梦湖公园,车上坐着从五湖四海归来的60余位武原乡贤。车经新桥路、枣园路、01省道至金星村,沿途与余华笔下当年的海盐风物已有鲜明分别。

 

“庆丰村现在还在吗?”“以前的县城没有这么大。”“那里以前是海盐的火葬场。”……一路上,余华询问着,感慨着。

 

余华在金星景区朱氏文化馆 宋月峰摄影

 

14时26分,金星景区。荷塘亭台、碧水春晓、廊径览胜、翰墨流芳……昔日小村落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,已蝶变为海盐美丽乡村中的“实力网红”。

 

随后,乡贤们进入武原乡贤馆。作为海盐县第一个乡贤馆,武原乡贤馆呈现了唐诗研究巨擘胡震亨、出版巨子张元济、史学大家朱希祖等40余位古今乡贤,还辟出了余华专区。专区展陈了余华简介、余华作品影视改编及余华在海盐的签书会等内容,一旁的书柜则放置了余华作品全集。视频中正循环播放着余华在《朗读者》中的朗读。

 

三十多年的创作,余华凭借《在细雨中呼喊》《活着》《许三观卖-血记》《兄弟》《第七天》等作品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,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·卡佛文学奖(1998年),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(2004年),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(2005年),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作家(2013年),第二届中国版权金奖(2018年)等奖项,并拥有大批读者,其中他的小说《活着》销量已逾一千万册。

 

余华与海盐县文化馆老同事黄炳虹、屠尧璋两位先生合影  宋月峰摄影

 

“乡贤馆的初衷是用乡贤文化孕育文明乡风。这是一个留住乡愁、守望乡土的文化载体。我们希望以作家余华等乡贤为楷模,弘扬优秀传统,形成向上、向善的力量。”武原街道党委委员、武原乡贤馆策划人顾爱萍说。

 

一步入乡贤馆,余华即被人拉着在展区前合影。

 

乡贤微信群中,有人留言:“今天细雨蒙蒙,特别契合‘在细雨中呼喊’的氛围。”

 

有人应和道:“在细雨中呼喊——武原乡贤回家啦!”


“离开故乡多年以后才发现,真正的财富其实就在故乡”


 11月30日17时许,武原街道乡贤联谊会成立大会,余华从街道党委书记卫沈弘手中接过“武原街道首届乡贤联谊会名誉会长”的水晶奖杯,之后缓缓叙述自己与海盐武原的关系:“我在外地漂泊了很多年。人家问我是哪里人,我说是海盐人。假如是海盐人来问我的话,我就说是武原人。海盐是我的故乡,武原是我故乡中的故乡。”

 

故乡之于他的写作,意味着什么?余华说,今年上半年,他整理文件时,发现自己两年前已经编好了一本书,主要是国内与国外媒体对他的访谈,他计划出一本访谈集。在出版商问及书名时,余华说:“就叫《我只要写作,就是回家》。哪怕我离开海盐快三十年了,只要一写作,我就会把场景放到武原来写。哪怕是发生在北京、发生在外国的故事,我也要给它改头换面,放到一个我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来写。”

 

余华回忆海盐中学时期  宋月峰摄影

 

故乡的影响从未消失,精神上如此,生理上也一样。2014年余华得了严重的湿疹,手上、脚底全是裂缝。医生给他配了药膏,药膏一抹就好,但是一周后又全裂开了,以致脚底贴满了创可贴。之后,余华回到故乡海盐,一住四个多月,湿疹痊愈了。余华莞尔一笑道:“我现在明白一个道理,有病以后就回到故乡,也许就能够好,这是我一个很强烈的感受,我这个湿疹到现在也没复发。”


  乡贤联谊会签到   


笑声和掌声中,余华开始讲一个出自《一千零一夜》的故事。一个巴格达的富翁,坐吃山空,把自家财富都挥霍光了,变成了一个穷人,但他整天梦想着重新富有。一天晚上,他梦见一个智者对他说:“你的财富在开罗。”立马动身前往开罗。历经长途跋涉,他到达开罗,住进了一座清-真寺中。有天晚上,三个盗贼前去偷窃,巡警闻声赶来,这个倒霉蛋被误认作盗贼而下了牢狱。当地警察局长审问他,他说:“我是因为一个梦来的开罗,因为梦里有人告诉我这里有我的财富。”警察局长哈哈大笑说;“你这个笨蛋,我做过两个梦,都说我的财富在巴格达的一个院子里,谁会信这种事情。”这个倒霉蛋再次长途跋涉回到自己的家乡,他越想越感觉警察局长形容的院子就是他的家,果然,他在自家院子里挖出了巨大的宝藏。


武原街道乡贤联谊会合影  宋月峰摄影


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?我们这些人在外面漂泊了很多年,离开故乡多年以后才发现,真正的财富其实就在故乡,有的是在树底下,有的是在墙角下面。”余华说。

 

海盐人发现,这几年,余华回故乡的次数正悄然增密。

 

12月1日,G44次列车,16时40分,嘉兴南至北京南。

 

余华再一次踏上了离乡的列车,行李箱中多了两样东西——一个水晶奖杯和一盒海盐特产大头菜。


(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“和平路口”)


网站编辑:孙伟民